作者:主创团·六六
最近放暑假,我在家一个人带娃,实在无聊,便带着孩子报名了一个跟团七日游。
旅游团中有个小男孩,今年才6岁,还没上学,比我儿子还小2岁,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出来玩。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这个小男孩全程几乎都在看手机。
导游在前面介绍景点,他却盯着手机,看得津津有味,对面前的美景恍若未闻。
就连吃饭时他也机不离手,不停地滑动着一个个短视频。
可两个老人对孩子的行为撒手不管,还一脸宠溺地看着孩子,不住地往他碗里夹着菜。
看着面前沉迷手机的孩子,我的心情五味杂陈。
不禁想起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脑腐”。
所谓“脑腐”,是一种比喻:
指孩子长期接触社交媒体上那些低质量、碎片化的内容,如短视频、快餐式游戏等,导致思维钝化、专注力下降、创造力枯竭,甚至丧失深度思考能力。
更可怕的是,暑假,正是孩子“脑腐”的高发期。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语文老师。
去年暑假开学后,她发现许多学生写作文时词汇贫乏、逻辑混乱。
字里行间充斥着各种网络用词,什么“666”“鸡你太美”“xswl(笑死我了)”等烂梗比比皆是。
后来询问他们的父母才知道,因为不少父母平常工作繁忙,直接把手机扔给孩子让孩子自行学习、娱乐。
这就导致许多孩子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刷短视频,几乎没有阅读和深度思考。
还有的孩子,一遇到不会的题,宁愿拿出搜题软件拍照,也不愿多花5分钟推导。
所以,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孩子的大脑变得了“堕落”,已经懒得思考了。
为什么寒暑假,更容易成为青少年“脑腐”的高峰期?
就是因为假期没有学校纪律管束,没有家长的约束,加上如今电子设备的泛滥,导致许多孩子的大脑正在被“垃圾信息”侵蚀,逐渐变得麻木。
过去的孩子,暑假会上山下海尽情撒欢,去和小朋友们抓蜻蜓,去泥潭里摸鱼,过得格外充实。
而现在,很多孩子的娱乐方式只剩下“电子奶嘴”,更倾向于虚拟社交。
13岁的留守初中生小光,以前曾是个优秀的学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可是常年没有人陪伴,他倍感寂寞,便在周围同学们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手机游戏。
这一玩,就彻底上瘾了。
游戏让他感到了巨大成就感,于是他经常熬夜打游戏,导致上课时无精打采的。
而且只要一放假,他就没日没夜地泡在游戏中,除了吃饭时间,都在打游戏。
结果开学之后,他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还打算读完初中就直接去打工。
《2024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调研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1.85亿,未成年人用网呈现低龄化趋势。13.6%的青少年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过度使用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辛苦一学期,暑假就该好好玩”,于是放任孩子沉迷娱乐。
殊不知,过度放纵,反而会让孩子的大脑“生锈”,彻底失去活力。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测试:
研究人员让三组5岁的孩子分别在纸上画小人。
第一组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他们画出的小人是最完整,最有生命力的;
第二组,是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他们画出的小人简单又呆板;
第三组,不限制他们看的时间和内容,画出的小人竟然是断手断脚,极其不完整。
从这几组图中可以看出:
孩子过多地沉迷于电子屏幕,不仅会影响感知力和创造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力。
而手机的影响,则比电视更为严重。
作家@羊羊讲述过自己儿子小V的经历:
小V从小就特别聪明,而且记忆力特别好,2岁就开始识字,阅读量也是远超同龄人。
可是就在上小学之前的那个暑假,她心疼孩子之后就要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了,便放任儿子玩了好久手机。
开学后,小V写作业总是潦草、漏题,甚至还经常问她:“妈妈,这题是什么意思?”
刚开始,她会责怪儿子做题敷衍。
后来她发现,只要把那些难以理解的题目,再复述一遍,他就能很轻易地从复述的断句中理解意思。
所以他不是不懂,只是大脑大脑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了。
要知道,短视频往往只有十几秒到几十秒,用户会不断地切换内容,这种快速的切换会导致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与前额叶皮层的连接减弱,从而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而且观看短视频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不断地产生愉悦感,沉浸其中,并且这种依赖循环会使得孩子不断寻求新鲜的内容。
长期上瘾之后,部分区域的大脑灰质减少,皮质层变薄,其中大脑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功能会严重退化。
最后导致孩子的思维变得迟钝,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要知道,大脑的神经发育,5岁前在“打地基”,6-18岁则是“建高楼”。
而在这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大脑只接受电子游戏、短视频等这些简单的刺激,会导致孩子心理或智力状态的衰退。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书中,将当下盛行的电子产品比喻为“火”。
火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可能造成不小的灾难。
对于孩子来说,电子产品可以开启知识的大门,也可以隐秘地侵蚀孩子的大脑。
在屏幕时代,父母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远离“脑腐”。
1、控制孩子使用屏幕时间
今天高考,来自湖南的张乐天以高考662分叩开了清华大门。
从小到大,他的家里严格执行着一条家规:手机、电脑、电视机全是摆设。
他的妈妈唐女士认为:“你玩手机去了,学习时间肯定就不够。 好成绩都是时间堆出来的。”
直到高考,孩子一直使用的,依然是一台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机。
父母要尽量控制孩子和手机接触的机会。
上学后,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
周一到周五,每天可以使用半小时,但需要先完成作业;
周末和节假日可以适当放宽时间,但每天总时长不可超过2小时。
2、建立健康的多巴胺来源
据张乐天的妈妈介绍,孩子虽然平常不怎么用电子产品,但业余生活十分充实。
他爱好广泛,喜欢下围棋,古筝十级选手,乒乓球也很厉害,而且每年暑假全家人都会出去旅游;
孩子在远离手机的同时,需要建立新的多巴胺来源。
比如大自然、绿色植物和新鲜空气都会刺激大脑释放血清素、内啡肽;
父母可以趁暑假带孩子去附近旅游、骑行、露营,让孩子亲近自然。
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好,如音乐、绘画、戏剧等,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艺术能力。
或者鼓励孩子运动,踢球、游泳、跑步、羽毛球等,运动不仅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还能增强动力,缓解压力。
3、培养孩子深度思考习惯
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从而引发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想要避免孩子“脑腐”,父母平常应该着重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习惯。
来自襄阳的高考屏蔽生王振云就直言,高中的时候,他经常在学习之余下围棋、练练字画,还爱玩三国杀。平常周末或放假的时候都会放松一下,有利于锻炼大脑。
父母平常可以多鼓励孩子写日记、玩策略类游戏(如象棋、围棋),跟他们讨论新闻事件,让他们学会分析和反思。
4、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情感支持
作家刘娜的儿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很喜欢玩手机,还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和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对话。
终于有一天,刘娜看不下去了,强行将手机夺过来,告诉他手机会伤眼睛。
可儿子却哭着说:“妈妈,手机比你强多了,你只知道写稿,我跟你说话都不理我,可我和手机说话,他都会理我。”
也是这一刻,刘娜才意识到,自己疏忽了孩子太多。
当孩子有了父母源源不断的情感支持,就会自然而然驶离手机沉迷的暗礁。
更何况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注,可以产生大量的血清素。
而血清素被称为天然的情绪稳定剂,可以激活身体的“幸福开关”,给孩子带去很多快乐。
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安娜·伦布克在《成瘾》一书中说:
“我们所追求的多巴胺欲望,其实是自然演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机制,帮助我们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激活这种机制,当大脑习惯了一种刺激后,它就会变得麻木。”
“脑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它的危害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暑假是教育的关键期,与其让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虚度光阴,不如带他们去探索真实世界的精彩。
愿我们都能守护好孩子的大脑,别让孩子在最该成长的年纪,活成了“电子废人”。
与所有家长、孩子共勉。
深富策略-深富策略官网-十大正规配资平台-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