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9月,在沈阳城郊的一处小型军事指挥部里,卫立煌的手指在地图上缓慢地移动。
他盯着锦州、长春、沈阳三点之间那条虚线看了很久,没说话。
屋里的人都知道,这一仗不好打,可是不打也不行。
就是在那个时刻,东北的命运,其实已经开始悄悄滑向了深渊。
那会儿的东北,说白了,已经是个被包围的孤岛。
长春被困了四个多月,通讯线断了,补给靠空投,士兵靠啃树皮。

锦州呢?前线。
沈阳是最后的后方,但安全感早就没有了。
而决定这一切走向的,并不是哪一场正面冲突,而是一连串迟疑不决的命令,一次又一次被推翻的调动计划,还有那些在局势尚未明朗前就开始动摇的心思。
说起来,蒋介石其实早就有撤兵的计划。
年初的时候,他就和美军顾问巴大维谈过,要不要干脆放弃东北,把人马抽调到华北或者中原。
理由很现实:空运补给跟不上,后路又不通。

可惜,这事儿一拖再拖,最后成了所有人都不愿背的锅。
从表面上看,是蒋不想丢面子,怕国际笑话。
可更深一层,是没人愿意为“撤退”这两个字签字。
傅作义那边也不是没警觉。
他早早地让军官眷属搬去了天津。
当时不少人还觉得奇怪,后来才明白,这是为撤退提前铺的路。

问题是,谁也不想当第一个撤退的人。
那年九月,锦州告急,蒋介石反复电令卫立煌,要他调兵增援。
可卫立煌拒绝了。
他说:“现在出兵,是送人头。”
其实,他不是没派过人。
小股部队试探性地走过几次,全都被打了回来,有的连电台都没带回来。

于是他下了结论:不能动。
一动就完。
蒋介石不甘心,干脆把话挑明了:“出了问题我负全责。”这话说得重,可卫立煌知道,这种“负责”只是暂时的。
真要事败,背锅的还是他。
最后,他还是派了廖耀湘的兵团出发。
可这一路并不顺。

廖耀湘没直奔锦州,先去了彰武,说是要切断东野的补给线。
战术上讲有点道理,但战略上就跑偏了。
救兵如救火,没时间讲条件。
他犹豫,他观望,他赌东线的侯镜如能突破塔山。
结果没赌赢。
那会儿塔山阵地早就成了死战之地。
侯镜如反复冲锋都没能撕开口子,最后只能后撤。
10月15日,锦州失守。
整个东北的防线,一下子崩了。
廖耀湘那边情况更糟。
他带着十多万人,原本还能回沈阳或者南撤营口。
可他拖得太久,最终在黑土地上被东野分割包围,十几万人一个接一个被吃掉,连带着整支兵团都没了。
细节是这样的:第52军刘玉章部早早就到了营口,但主力还在犹豫。
等到决心下定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候,卫立煌才真正意识到,局势已不可控。
他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沈阳的防御上。
可那时沈阳只剩下周福成第8兵团,守不住了。
他悄悄离开沈阳,没带几个人。
据说,那晚他穿着便装坐车离开,连地图都没带。
他知道,自己这次再也回不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初按照巴大维的建议,早些从东北全面撤出,或许还真能保住三四十万兵力。
可惜,没人敢拍板。
事情到了这一步,东野没停下脚步,直接南下。
傅作义那边的防线还没完全收缩,东野就已经兵临城下。
而那时候,傅作义的家属早已在天津等船了。
从11月23日开始,东野主力80万大军分三路进关,目标直指平津。
没有休整,没有犹豫。
辽沈战役刚结束21天,这么快的节奏,谁都没想到。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还有华北守军。
按他们的想法,解放军至少得歇上几个月。
可林彪没给他们机会。
那年冬天,平津战役打得很快。
傅作义最终选择了“起义”而不是死守,部分原因就是: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后援了。
东北那边的百万大军已经冲了进来。
后来,卫立煌被安排去了南京,没多久就“请病假”去香港了。
再后来,他远赴美国,写下了几本回忆录,字字句句都绕不开那个秋天的东北。
深富策略-深富策略官网-十大正规配资平台-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