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进入攻坚期。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
自去年“7·30”政治局会议首提“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一年来,最高层屡屡向各地区、各行业喊话,要求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强化行业自律。
多轮实质性动作近几个月密集部署。
4月20日起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地方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各类特殊优惠政策。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平台、大型企业等经营者不得滥用优势地位等规定。7月初,工信部启动车企“60天账期承诺”监督窗口。7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强汽车行业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
相较10年前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轮“反内卷”背景有所不同。当前,供需结构失衡的成因更复杂,影响亦更广泛。有效整治“内卷式”竞争,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尊重规律、多管齐下。
1
8月,唐先生在上海提了新车——一台国产新能源SUV,动力充沛,配置齐全,自带“智驾”。
配置差不多的车,两年前至少卖20万元。唐先生感慨,多亏车企大打“价格战”,现在落地只要10万元出头。
但在唐先生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底盘,铝合金悬架换成了钢材;比如车门,厚度微降了零点几毫米,隔音棉材料也换了;刹车盘,小了;雷达,少了;芯片,不再是车规级了……
“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有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话很直白。
供远大于求导致的“价格战”,是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中一个代表性现象。“内卷”之下,没有赢家——消费者没有赢,末端企业和供应链没有赢,政府也没有赢。
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话语权更小,面临压价、账期拖延等层层传递过来的压力。许多供应商为留住客户,被迫接受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线的采购价。
江苏一家方向盘制造商的诉苦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然而,即使是那些产能过剩的产业,部分地区仍在同质化招商、大规模建设。
比如光伏,一头是发改委、工信部反复强调优化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另一头,西部多个城市今年都在大举推动光伏扩产。
与此同时,一批地方光伏项目开始“暴雷”,有些企业甚至因无法履约,被地方国资告上公堂。
“去产能”不顺利,企业还是得打“价格战”。这还会导致研发投入削减,创新动能不足,产品更新慢,进而影响消费需求,拖慢供需再平衡的进程。
“内卷”对经济的伤害,可见一斑。
2
面向企业,前一个阶段的“反内卷”,主要以行业自律为主。
2024年,光伏行业屡屡呼吁各家企业降低开工率。但多数企业选择以利润换市场,产能与产量保持增长。
到年末,连行业龙头都陷入亏损,行业协会以一个月一次的频率密集召开座谈会,主张行业自律、团结自救。但在市场实际成交中,低价销售现象依旧。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译阳在行业半年会上提醒:“‘内卷’势头远远没有过去,万里长征刚走了第一步。”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大型的“囚徒困境”。在一片红海中,当竞争对手率先打响“价格战”,跟进一定会吃亏,但不跟进,结局可能是被淘汰。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就曾表态:“我不喜欢‘价格战’,我是被绑架的。”
行业中还有些头部企业,仗着规模优势,希望能“卷死”竞争对手。
比如一家销量排名前三的车企,其董事长公开喊话:“所有企业家都要拥抱参与竞争,从中脱颖而出。”
理想状况下,市场的确能通过有序竞争实现出清,继而恢复理性和秩序。但现实是,前几年在地方补贴等因素推动下的行业扩张过于夸张,以至于汽车、光伏等行业陷入僵局——头部企业亏而不倒,可能靠裁员、降价继续挤压利润空间,供应链企业面临亏损和倒闭潮,而创新型中小企业再难找到生存空间。
这一局面维持得越久,对整个经济系统的伤害就越深。
3
“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手”该发挥作用了。
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提供了范例。那些年,通过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的路径,煤炭、钢铁等行业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一批企业兼并,行业利润率和整体能级明显改善。
在“去产能”方面,“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区别亦相当明显。
比如,“反内卷”所涉行业,除了尚有传统行业,还包含诸多新兴产业。因此,简单淘汰落后产能收效不明显,还要考虑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反内卷”的平衡。
又比如,“供给侧改革”所针对的企业,国企占比较高,能以行政力量迅速推动改革,但“反内卷”涉及企业民企比例更高。
形势不同,改革的抓手也需更新。
此轮“反内卷”,对企业的约束,更多集中于大企业——无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新增的规定,还是工信部启动的账期承诺监督窗口,抑或是国常会所提出的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均指向于此。
一个有利因素是,“反内卷”所涉各行业的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2015年,煤炭和钢铁的头部企业集中度在35%左右。2025年,光伏、汽车的集中度则达到了约67%。
政府招商中,讲求“链主带动”,因为“链主”往往能主导整个产业链的走向。同样的道理,在整治“内卷式”竞争时,约束好“链主”“龙头”,也能更顺畅地导向全行业自律。
更进一步,在“乱战”之中,如能推动产业进一步整合升级,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去年,证监会推出“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基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跨行业并购及对未盈利资产的收购,促进并购重组,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4
单单约束企业还不够。相较过往,“反内卷”还侧重对政府行为的规范。
去年8月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可被视作这轮动作的起点。其后一年间,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被逐步清理,尤其是不合规的税收优惠、财政奖补。
今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此又有重申。
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还要“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这充分显示了“反内卷”的决心。
事实上,“内卷式”竞争的形成,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各地政府人为制造政策洼地,盲目上马新兴产业,干预落后或过剩产能退出,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生产过剩。
从底层逻辑上看,这些举措可以归因于以地方GDP、税收、就业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也是为什么最高层反复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喊话之外,财税体制亦在逐步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放地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再次强调“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这些均有助于推动地方政府将更多精力与资源投入消费端,而非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供给端继续“内卷”。
5
需要明确的是,“反内卷”决不能与“反竞争”画等号。
“反内卷”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换句话说,反对的是“从整体角度看不带来增益的竞争”。
对政府,关键是以持之以恒的决心,以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为目标,推进稳定、连续、一致的改革。
对企业,此次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企业家要勇立潮头,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在环境逐渐向好、不再被迫“内卷”时,企业应当沉下心思考正确的竞争方向,比如通过创新形成产品特色、细分优势,找到新的“蓝海”。
各级政府一侧,则应塑造一流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包括舆论环境,呵护企业家心无旁骛、勇立潮头,不能纵容“劣币驱逐良币”。
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有一句描述经济现象的话:“先是渐进的,然后是快速的。”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前期推进总是缓慢的。但在强有力、系统性的整治下,“内卷”转向良性竞争,未来可期。
深富策略-深富策略官网-十大正规配资平台-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